環保節能
近年來,大佛寺礦始終堅守安全發展和生態環保兩條底線,按照“工作質量再提高、流程環節再細化、工作作風再嚴謹”的工作思路,在礦井污水處理、危險廢物處置、礦山地質修復及土地復墾等領域持續探索,用實際行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初心。
從“達標排放”到“生態活水”的技術革命
“我們采用了目前行業內最先進的礦井水綜合處理工藝,處理后的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該礦水處理車間負責人敬少陽介紹。
走進該礦水處理車間集控室,數控大屏上實時監控畫面不斷切換,各設施運轉情況一目了然,COD、NH3-N、pH值等實時監測數據在智慧水務平臺上躍動。該礦于2022年建成投用了集智能控制系統、實時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和自動調節系統為一體的礦井水處理提標改造項目,采用“預沉+調節+吸附+高效澄清+V型濾池”處理工藝,處理后的礦井水部分復用于井下生產系統及地面綠化、消防等,富余部分達標排放至涇河,每年可節約生產用水161.4萬m3,為涇河補充清潔水源177.95萬m3,成為其重要的清潔生態補給水源。
從“被動消納”到“合規處置”的系統重構
為進一步提升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水平,該礦多次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到兄弟單位及先進企業對標學習,嚴格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危險廢物識別標志設置技術規范》《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指標》等相關規范標準要求,對危險廢物暫存間進行了升級改造。創新建立“一廢一檔”臺賬和“身份編碼—規范貯存—合規處置”全鏈條管理體系,將井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物,委托符合資質要求的第三方處置單位進行合規化處置,并通過簽署協議,明確各自權利和義務,確保危險廢物的安全、合法合規處置。
從“生態傷疤”到“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蛻變
該礦嚴格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義務,堅持“采煤工作面推進到哪里,生態修復就跟進到哪里”,切實構建綠色可持續發展格局。針對采煤沉陷量大面廣、穩沉時間長等特點,積極在已開采的工作面對應地表布設66套北斗形變位移測量系統,利用科技手段提前預判土地沉陷范圍和深度,為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信息保障。同時,通過采煤沉陷區裂縫充填與土地復墾項目銜接,使其恢復自然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2024年累計提取復墾基金3521.02萬元,修復受損土地31800km2,先后多次榮獲彬州市采空區治理先進單位、礦區環境保護先進集體、支持鎮域社會經濟發展先進集體等榮譽。
以“鏡鑒”照初心,向標桿要答案。該礦用“污水變清泉、危廢成資源、礦山披綠裝”的實踐,認真書寫新時代礦山生態治理答卷,通過一組組亮眼的生態數據,彰顯著對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初心的執著堅守。該礦將不斷完善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持續推進企業“向綠而行”,全方位推動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王勇)
編輯:達文娟